專家觀點 (Viewpoint)

QLC SSD大軍來勢洶洶,Patriot 台灣怎麼看這波SSD的局勢?

分享本篇文章至社群 ( Share This ):

經過這些年的市場機制教育,許多用戶都已經知道SSD對比HDD的優缺點,因而反映在市場的訊息就是價錢與容量的比例了。近來因為NAND Flash價格狂跌,導致原本觀望的用戶們,都已經敢出手更換SSD。以台幣三千元作為價格甜蜜點,現在已經有機會再多貼幾百元買到960GB版本,也就是1TB容量的SSD,這時候應該更容易體會全民SSD時代的來臨了。

QLC SSD大軍來勢洶洶,Patriot 台灣怎麼看這波SSD的局勢? - 老貓測3C

不過回到NAND Flash的技術層面來說,毫無疑問的主流現在是2D或者3D的TLC,但隨著近日大廠開始發布QLC SSD產品上市的訊息,也有些用戶開始詢問我們甚麼時候推出QLC產品?

首先我們要先了解SLC/MLC/TLC/QLC這四種架構上的差異,就能知道為什麼我們目前也偏向保守的觀望狀態。以最簡單理解的範例來說明,SLC就好比一間房間內住了一個人,代號A君,你來敲門找A君,百分之百應門的人一定是A君。那麼整個訪問過程就結束了。但MLC呢?就是一個房間住了A君與B君,來敲第一次門,有50%機率是B君開門,那你還得再敲一次。TLC?就是ABC三個人了,QLC那就是四個人。

我們把敲門的動作當作是每一次要寫入電子膜的動作,而這動作每次都要加一次電壓,才能寫入,那麼大家都知道NAND Flash電子膜有寫入限制,例如說MLC可寫5,000次,TLC寫3,000次,QLC….嘛,目前原廠都說上看1,500到2,000次。小編個人持保留態度。所以這些多次寫入一定造成壽命降低的問題,而且電壓控制的不好,一次電死ABCD四個君都有可能。但只要目前電子物理層還是這樣的結構,這個限制先天無法避免,所以QLC大家擔心的都是壽命問題。

回想到當初TLC剛推出時,那時候的SSD也面臨同樣的質疑,因為早期的TLC體質都不好,FW也不能好好控制加壓的時機跟維持平均區塊抹寫次數的問題,然後為了效能,都要開啟SLC模式,也就是假裝一個房間內只有一個A君,但這個房間是有限制的,開太多間就會被打成原型。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市場教育與洗禮,現在不開SLC模式,用戶反而認為你們離經叛道呢。

QLC SSD大軍來勢洶洶,Patriot 台灣怎麼看這波SSD的局勢? - 老貓測3C

所以大家簡單的了解這幾種NAND Flash構造跟影響之後,再回頭來討論我們怎麼看QLC SSD產品的問題,其實答案上面已經有說了,就是初期的市場一定是試水溫期,到不如等到晶圓原廠配方穩定,FW也能抓出QLC真正的特性並優化之後再來考慮使用吧。QLC聽起來不太妙,他的優勢到底是甚麼?簡單來說就是價格/容量比例的問題,到時候一片SSD隨便2個TB或者10TB都有可能實現,而且價格會更容易入手呢。

那有人一定會問說,這大概是什麼時候呢?很簡單,只要大廠開始把製程轉投QLC生產設備,TLC減產的時候,這SSD主流很快就是QLC天下了。

以上原文同步刊登:Patriot 台灣粉絲團

分享本篇文章至社群 ( Share This ):
Tags: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*